纖維素纖維
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制造,包括化纖漿粕制造(生產紡織用粘膠纖維的基本原料生產)和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制造(用化纖漿粕經機械加工生產纖維的活動)。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國把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制造歸入化學纖維制造業(國統局代碼28),其統計3級碼為C281,下轄兩個子行業,即化纖漿粕制造、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制造。
- 詞條目錄
- 1.1 纖維素纖維行業定義
- 1.2 纖維素纖維行業主要產品分類
- 2.1 纖維素纖維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 2.2 纖維素纖維行業發展相關規劃
纖維素纖維行業定義與分類
纖維素纖維行業定義
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制造,包括化纖漿粕制造(生產紡織用粘膠纖維的基本原料生產)和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制造(用化纖漿粕經機械加工生產纖維的活動)。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國把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制造歸入化學纖維制造業(國統局代碼28),其統計3級碼為C281,下轄兩個子行業,即化纖漿粕制造、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制造。
行業代碼 | 行業名稱 |
28 | 化學纖維制造業 |
281 | 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制造 |
2811 | 化纖漿粕制造 |
2812 | 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制造 |
纖維素纖維行業主要產品分類
纖維素原料及纖維制造行業主要產品分類兩大類:化纖漿粕和纖維素纖維。具體產品分類如下表:
化纖漿粕 | 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 | 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 |
化纖棉絨漿粕 | 粘膠纖維 | 天絲 |
化纖木木漿粕 | 醋酸纖維 | 竹纖維 |
其他漿粕 | 銅氨纖維 | 漢麻纖維 |
煙用二醋酸纖維絲束 | 甲殼素纖維 | |
人造纖維單絲 | 玉米纖維 | |
人造紡織材料制扁條 | 大豆蛋白纖維 |
纖維素纖維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纖維素纖維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紡織工業30項標準
2008年12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發布616項國家標準,其中有關紡織工業歸口管理的有30項,這些標準于2010年6月實施。具體標準如下:
標準號 | 標準名稱 | 代替標準號 |
GB/T22282-2008 | 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 | |
GB/T16991-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高溫耐人造光色牢度及抗老化性能氙弧 | GB/T16991-1997 |
GB/T17253-2008 | 合成纖維絲織物 | GB/T17253-1998 |
GB/T17639-2008 | 土工合成材料長絲紡粘針刺非織造土工布 | GB/T17639-1998 |
GB/T17640-2008 | 土工合成材料長絲機織土工布 | GB/T17640-1998 |
GB/T17642-2008 | 土工合成材料非織造布復合土工膜 | GB/T17642-1998 |
GB/T16602-2008 | 腈綸短纖維和絲束 | GB/T16602-1996 |
GB/T16603-2008 | 錦綸牽伸絲 | GB/T16603-1996 |
GB/T16604-2008 | 滌綸工業長絲 | GB/T16604-1996 |
GB/T16605-2008 | 再生纖維素絲織物 | GB/T16605-1996 |
GB/T14798-2008 | 土工合成材料現場鑒別標準 | GB14798-1993 |
GB/T14460-2008 | 滌綸低彈絲 | GB/T14460-2001 |
GB/T14463-2008 | 粘膠短纖維 | GB/T14463-1993 |
GB/T14464-2008 | 滌綸短纖維 | GB/T14464-1993 |
GB/T13758-2008 | 粘膠長絲 | GB/T13758-1992 |
GB/T14189-2008 | 纖維級聚酯切片(PET) | GB/T14189-1993 |
GB/T8427-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 GB/T8427-1998 |
GB/T8960-2008 | 滌綸牽伸絲 | GB/T8960-2001 |
GB/T7568.2-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標準貼襯織物第2部分:棉和粘膠纖維 | GB7565-1987 |
GB/T7568.3-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標準貼襯織物第3部分:聚酰胺纖維 | GB11403-1989 |
GB/T7568.7-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標準貼襯織物第7部分:多纖維 | GB11404-1989 |
GB/T250-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 | GB250-1995 |
GB/T251-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 | GB251-1995 |
GB/T730-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藍色羊毛標樣(1-7)級的品質控制 | GB730-1998 |
GB/T731-2008 | 黃麻布和麻袋 | GB/T731-1987-GB/T737-1987 |
GB/T1797-2008 | 生絲 | GB1797-2001 |
GB/T1798-2008 | 生絲試驗方法 | GB/T1798-2001 |
GB/T2696-2008 | 黃麻紗線 | GB/T2696-1987-GB/T2701-1987 |
GB/T3920-2008 |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摩擦色牢度 | GB/T3920-1997 |
GB/T4669-2008 | 紡織品機織物單位長度質量和單位面積質量的測定 | GB/T4669-1995 |
《關于提高輕紡、電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
2009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提高輕紡、電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明確從2009年4月1日起提高紡織品、服裝、輕工、電子信息、鋼鐵、有色金屬、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具體調整為:將CRT彩電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6%;將金屬家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3%;將車輛后視鏡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將鎖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9%;將商品次氯酸鈣及其他鈣的次氯酸鹽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5%。此次調整共涉及3802個稅號。
商品名稱 | 商品代碼 | 提高到% |
化學纖維長絲 | 全部稅號 | 16 |
化學纖維短纖 | 全部稅號 | 16 |
資料來源:前瞻滌綸纖維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2010年4月21日,工信部發布《粘膠纖維行業準入條件》,從工藝和裝備、質量與管理、新建和改擴建項目資源消耗指標、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了粘膠纖維行業準入條件。
從2011年1月開始,歐盟將特惠關稅制度(GSP)進行了原產地規則的修訂。在纖維品領域,降低了發展中國家(LDC)原產地標準。
纖維素纖維行業發展相關規劃
2012年1月19日,工信部發布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主要目標為: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工業增加值率提高2個百分點;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7.5%;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達到28%;化纖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集團)超過20家。
目標 | 具體內容 |
行業保持平穩增長 |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工業增加值率提高2個百分點。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7.5%。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達到5150萬噸,年均增長4.5%。全行業就業人數保持在2000萬人左右。 |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 至“十二五”末,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的比例達到48:27:25。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達到28%。化纖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集團)超過20家。 |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 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左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1%。掌握一批高新技術纖維開發應用和先進紡織裝備研發制造核心技術,棉紡、化纖和服裝等行業主流工藝、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 |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到800萬噸左右。 |
纖維素纖維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目前我國纖維素纖維行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粘膠纖維的工業化生產歷史,迄今為止已經超過100年了,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發展高峰,后來隨著滌綸、尼龍、腈綸纖維等合成纖維的問世及迅速發展,粘膠纖維的發展逐步趨于平緩。20世紀30年代粘膠纖維引入中國后在國家統一規劃下獲得了快速的成長,特別是粘膠長絲目前國內產能已經占全球產能的70%左右。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化纖生產國,然而由于中國化纖行業在規模、差別化率、原料自給率等方面的瓶頸制約,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雖然中國化纖行業一直受關稅的保護,卻仍不時受到進口產品的沖擊。相比之下中國粘膠行業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粘膠長絲還是唯一出現貿易順差的化纖品種。
粘膠纖維取自天然纖維素纖維,經過化學與機械方法加工而成,工藝及性能與滌綸、錦綸、腈綸等合成纖維有很大不同。中國化纖工業起始于粘膠纖維,但與合成纖維相比,發展速度明顯緩慢。近些年隨著粘膠纖維“似棉更勝于棉”的優良性能被重新認識,粘膠纖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化纖中的合成纖維普遍受到低水平產能過剩的影響,企業業績紛紛下滑,粘膠纖維由于特有的加工方法及物理化學特性,成為化纖中最具競爭力的品種。
由于生產工藝相對復雜,中國的粘膠企業主要以棉漿粕為生產原料,木漿粕只是少量摻在棉漿粕里來生產粘膠短纖。粘膠纖維的成本結構中漿粕的比重達到60%左右,而棉漿粕成本中棉短絨成本占80%左右。目前,由于粘膠短纖產能快速擴張,棉漿粕供應日趨緊張,特別是棉漿粕作為“高耗能、高污染”類行業,在國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的背景下,棉漿粕產能擴張受到明顯限制,已經有部分裝置停止生產,由于供求緊張,棉漿粕價格持續增長。
中國粘膠纖維行業的重要特征是一方面行業產能急速擴張,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高漲,企業成本上升。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粘膠纖維生產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粘膠纖維企業的出路在于大力發展差別化纖維,提高產品附加值。
從行業發展規模來看,2008-2012年我國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制造行業銷售收入呈現增長趨勢,增長速度呈波動變化,2009年行業銷售收入增速為0.34%,是歷年最低;2010年同比增長37.17%后,2011-2012年繼續下降,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685.81億元,同比增長7.13%。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行業財務指標、經濟指標、效益指標等更多內容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素制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國際纖維素纖維行業知名企業
奧地利蘭精公司
賽得利國際集團
印度Grasim工業公司
中國纖維素纖維行業領先企業
江蘇盛虹化纖有限公司
唐山三友集團有限公司
南通醋酸纖維有限公司
新鄉白鷺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賽得利(江西)化纖有限公司
江蘇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高密銀鷹化纖有限公司
張家港市錦豐軋花剝絨有限公司
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纖維素纖維行業區域競爭分析
我國纖維素纖維行業當正向中西部遷移,目前主要集中在東部(江蘇、山東)和西部(四川、新疆)。2012年江蘇省資產、收入比重分別為47.75%和57.51%;四川、新疆后來居上,收入和資產均排全國前五。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