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服務熱線400-068-7188

社交媒體

簡體 | 繁體 | 分享 | e 100
編輯次數: 6 次  更新時間: 2015-07-07 17:25:29
參考資料:
中國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制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制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特點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后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絡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么多的互動模式,那么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于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愿望也不會催生那么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于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發展歷程

社會化的互聯網生活已經在一小批互聯網Geek中成熟發展起來,尤其是每天泡在Twitter上的“推客”們,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種新奇好玩的想法,網站,新聞,音樂,視頻的鏈接,這些“推特”(Tweet)消

社交媒體息被一級一級過濾轉發(RT,ReTweet),迅速傳遍了全球。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線的陌生人聊天網站,在Twitter老用戶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達到15萬的日獨立訪問IP 。

像我們這樣的生活在Social media之中的人,除了Twitter,另外普遍都會用的就是Facebook,Linkedin,Wealink, Blog,Flickr,ipai,深受社會化網站和媒體的影響,對其有著切身的體會。

我提到的這些服務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社交網絡(SNS)”。社交網絡對個人而言,是一項“服務”,一項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無,保持聯系,拉近距離的網絡服務;一項拓展關系網,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服務”,這些服務帶領我們進入了數字化的“泛社交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交網絡(SNS)”也可以是一種媒體,因為在這個網絡平臺上,無數的信息被網絡中的節點(人)過濾并傳播著,有價值的消息會被迅速傳遍全球,無價值的信息則會被人們遺忘或者只能得到小范圍的傳播。這就是我們近幾年剛聽到的新名詞:“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下面我們來看看Wikipedia上對于Social Media的標準解釋:

相對于SNS來說,Social Media是個更為廣泛的概念,而Social Media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工具(技術),并且由無數個節點(人)根據自己的專業,喜好,價值觀等過濾加工后進行傳播的。所以SNS相對更為狹義,只是Social Media中的一個新興崛起的傳播平臺(技術?工具?手段?)。所以我這個SNS從業人員也只能淺談一下Social Media,更深入的探討需要來自傳統媒體,博客服務提供商,Email服務提供商,IM服務提供商,迷你博客服務提供商以及社交網絡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及綜合人才來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人要有豐富的社會化傳播經驗,比如在Twitter上有上萬個Follower(這絕對是無法逾越的經驗門檻,如何在 Twitter上發展到Follower?),這方面我推崇一個推客,@Mashable,他在Twitter上有 479,241 Followers,這個推客已經是公司化運作(Social Media Guide),除了做一些Social Media的研究之外,就是幫助一些巨頭做Social Media營銷的嘗試,應該算是專業的Social Media顧問。通過他們發表的文章,我學習了很多,所以也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可以這么假設,如果Mashable的CEO Pete Cashmore(@mashable Twitter帳號的實際管理者)不小心發現了你的產品,試用過感覺良好覺得值得Tweet一下的話,理論上就會有47萬個Social media的Geek看到,其中一部分就會參與體驗并ReTweet,還有不少人會寫一篇常常的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又有人會看到并在Twitter 上推一把,到Facebook分享一把,或者自己也用完寫一篇博文……如果一個產品本身設計的足夠有吸引力,那么從此就會引爆流行!如果這個產品設計的差強人意,那么理論上Pete Cashmore這樣的人也不會幫你“推一把”。

當然,Pete這樣的超級意見領袖在Twitter有不少,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如果能到達一位這樣的推客,那就等著引爆吧。但最關鍵的核心還是我曾經問過的那句:“是誰把Omegle告訴了Veronica”?

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因為理論上只要能到達,就一定能引爆。

到底如何到達呢?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Traffic Exchange這樣一個產品,這只是Omegle案例上的一例,也帶有一絲運氣,所以并不能用來參考設計你公司的產品和社會化傳播策略。

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一次營銷推廣策劃),一定要有特別之處,Veronica這樣的人只會推一種信息,那就是他/她認為“對他/她的Followers有價值的信息”,所以產品或者策劃要讓這些假設能夠到達的引爆者心甘情愿主動幫你來推,能過得了他們這一關,后面的關就比較容易了 。即便你有了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策劃,但是也需要一個“中間人”幫你把這個信息推到Veronica或者Mashable這樣的超級推客 “Tweet信息流”里!(如果你碰巧認識一個這樣的超級Social Media節點,那么恭喜你,你根本不需要看這篇文章,直接找他們就OK了,如果他們Say yes的話)這個中間人可能是Tracffic exchange的交換流量產品,也可能是一個在Twitter上有1000個Followers的高級用戶,甚至也可能是一個普通的Twitter用戶,但是他的Followers里面包含了很多更高級的用戶(我也很奇怪,雖然我才260個Followers,但是不乏一些5萬個Followers級別的推客),也有可能是一個稍有一點名氣的博客 。所以,有個好的產品,找個差不多點的推客(博客)并駕齊驅!

其實,對于一個創業者或者打算借助Social Media傳播的人來講,自己的關系網質量很重要。我們可以做個極端的假設:如果劉德華投資做一個網站,那么這個網站會在一夜之間被所有媒體報道一番,因為劉德華的影響力。但是我們不是劉德華,我們需要自己來積累“影響力”,這就是很多“專業博客”堅持到今天的根本動力——影響力!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 “影響力”是很多專業博客前進的動力,“金錢”是排在第二位的。而通過撰寫專業博客擴大自己的“泛社交圈”是很漫長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也要無數的腦力(思考)和體力(撰寫,發布,回復)勞動,很多人半途而廢了……

而Twitter這種新事物創造了另一個新的“泛社交圈”擴大,或者說建立“影響力”的平臺,很多很資深的推客起初都是靠不斷轉發一些自己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和鏈接起步的,很多Followers跟蹤他們的Tweet目的很簡單,“這家伙經常發的信息都挺好玩或者聽有價值的”,加上Twitter中@,RT等符號和功能的使用,一個“有趣的推客”很快就能被更多的推客看到并Follow。更好玩的是,有個推客發起了一個叫做“FollowFriday”的活動,每個推客每個Friday都Tweet一個你認為值得大家Follow的推客,并用@格式發布,方便大家直接去Follow,我也被RexChung推薦了一次。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2008年互聯網一大趨勢。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還是銷售商,社交媒體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現如今,社交媒體領域不僅存在很多權威,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專門的書籍以及社交媒體公司。在許多企業中,聘請社交媒體戰略家和社區管理員,并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對社交媒體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

不過,應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餡兒餅只有一塊。

作為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在線社區,Facebook已經成為了第三方應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戶也已經用許多應用程序來彌補網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體中的人們維護著各種各樣的工具,而想要決定將何種信息與何人分享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用戶、銷售商和企業的面前也存在著眾多的干擾。只要出現一個新的應用程序,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應用程序幫人們管理它。雖然“眼球經濟”一直令人們垂涎,但廣告發布者和出資人都已經認識到,精準投放比大力推廣獲得的回報更高。

意義(Meaning)和鏈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體生存的兩個關鍵因素。隨著人們組織信息以及尋找與自己相關網絡難度的增大,這兩個要素被逐漸淡化。事實上,社交媒體正在沖破自己的天花板,因為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了。基于這些因素,我們認為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

社交媒體正逐步以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如果你是一家初創業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著眼于下一代社交媒體,你就需要考慮以下10個趨勢:

1、著眼于人

我們已經從“用戶”、“客戶”和“消費者”的身上脫離開了:社交媒體將人的因素帶回到了所有的數字化的互動中。人們開始越來越謹慎,比如在尋找有用連接和具有相關性的社區,或者在尋求自我表達的方式時。

網絡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創辦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國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Research的副總裁約什·貝爾諾夫(JoshBernoff)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全新的行為驅動模式引入了社交媒體。盡管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獲得成功,人們還需要將這一理論進一步推進并更加接近于人的需求。

社交媒體與功能和應用不再有關,而功能和應用已經沒有價值了。人們希望獲得有于社交媒體相關的有意義的價值。人們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動能夠更有目,同時有條不紊。

在線社交媒體與線下社交媒體沒有什么不同,無論使用什么樣平臺,人們都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網絡。這些人將會被一些有意義的話題聯系在一起,并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圍內開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就能夠在互動中找到相關性。

FriendFreed是一個為用戶提供訪問目的地和應用程序借口的平臺。盡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與維基百科一樣差,但這個平臺仍然在迅速成長。這是因為,當人們面對來自多種渠道的交流時會感到困惑,所以必須要對他們賦以含義。

那些能夠將精美的設計、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將比其他社交媒體工具更重要。網絡戰略專家戴伯·舒爾茨(DebSchultz)將社交媒體和藝術展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人們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網絡生態系統中尋找自己生命的表現。

iPhone(手機上網)的體驗讓所有用戶、企業和開發者眼前一亮。僅在2009財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銷量就達到了440萬部。與此同時,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臺的應用以及服務。在這個社交媒體的全新領域中,人們正在尋求將手機、網絡和現實生活進行無縫切換的解決方案。

人們將會創建、加入并尋找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意義且具有相關體驗的社交網絡。人們還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花費的時間和披露的程度)、獲得的答復、評論以及社交網絡的影響力和價值等進行衡量。

社交網站的戰略關系副總裁瑞切爾·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互聯網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們幾乎可以利用它來復制以前的所有媒體。Ning為人們提供的社交網絡允許人們進行選擇性連接,因此解決了這一問題。”在2008年全年實現了388%的增長。

只有當廣告發布者及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真正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人們交流、尋找連接并進行表達后,他們才會不虧損下去。社交網絡的下一個金礦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創業公司Nuconomy能夠提供定位精準的動態顯示廣告。

Nuconomy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沙哈·納什麥德(ShaharNechmad)認為,利用Nucomony發布的定位廣告的點擊率要比非定位廣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夠迅速改變觀念并創造新穎且相關產品的廣告代理商和發布者將會更具優勢。

由于社交媒體的存在,人們需要對原本無窮無盡的信息進行梳理。而為視頻添加標簽、歸檔對話內容、加大對云計算技術的利用,并使得搜索結果具有更高的相關性都將成為需求。為這些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獲得重要的機會。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體用戶都屬于早期用戶。未來的一到兩年當中,社交媒體將跨越鴻溝并吸引更多的用戶,最終將自己變為主流應用。不僅在美國,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以及巴西、俄羅斯和德國這些容易推動的地區。企業需要理解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詫差異,以滿足不用的需求。

2009年是營銷公司尤為嚴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將預算轉移到目標更明確的社交媒體上,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媒體解決方案供應商Spark的創始人大衛·斯巴克(DavidSpark)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頁面上發布廣告。社交媒體創造的新崗位要求人們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針對社交網絡和聚合平臺制定相關的活動,同時將產品、服務和人聚合在一起。

社交媒體的下一階段就是帶來大量的獲利的機會。隨著據和平臺、社交網絡新型移動設備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現,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定位和個性化廣告出現。此外,合作伙伴之間將會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線下生活也將與在線社交媒體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虛擬產品為真實的產品進行補充。

社交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但是社交媒體已經依然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張。

新型的社交媒體將創造出一系列的“整體產品”和用戶體驗,這些將貫穿人們整個生活,包括網絡、手機和現實生活。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工具、功能和應用程序創建自己的體驗。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無縫切換,而這些都不會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

具有創造力的公司將會傾聽這些需求,并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推出相關的產品。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存活下去,也會在未來幾年中發展壯大。

好處

北京時間2009年3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社交媒體研究和咨詢公司Trendstream創始人、市場研究公司優勢麥肯(Universal McCann)前消費趨勢主管湯姆·史密斯(Tom Smith)今天撰文對大企業融入社交媒體之后為消費者帶來的8大好處進行了分析。

社交媒體推動企業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體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新都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協作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組織都能夠處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企業對社交媒體積極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員工博客計劃使得外界能夠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內部狀況。沃爾瑪等公司甚至還邀請客戶來撰寫博客。

在未融入社交媒體之前,大型企業很難與用戶進行互動,也就無法獲取反饋。融入社交媒體后,用戶可以直達企業高層。除此之外,所有的企業面對環境問題、產品標準以及消費者和員工權益等問題時,也不得不更加慎重。

社交媒體提升產品質量

社交媒體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針對產品發表評論并提出批評,因此廠商的產品必須有過硬的質量。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廠商將會被曝光并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么好的產品往往在傳統營銷上投入的資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體的存在使得優秀的產品能夠獲得自己用戶和粉絲的追捧。

社交媒體可以提供優秀的客服渠道

看看維珍美國航空公司(Virgin America)是怎么利用Twitter的吧。如果你的航班有問題,只需要在Twitter上向維珍的客服人員求助即可。這種服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社交媒體能夠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星巴克、戴爾和寶潔都采取了這種模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反饋,并借此創造更好的產品。大型企業對此越積極,就越能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

消費者可自主控制社交關系

你可以選擇關注英特爾或福特的員工,至于是否需要加入他們的社區則完全由你做主。這與傳統媒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傳統媒體中,你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與大型公司之間的關系。

免費接觸大型企業

企業建立平臺、網站和服務通常都是為了賺錢和建立業務,但它們大部分都對用戶免費開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服務都是依靠廣告費和贊助費等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大型企業可借社交媒體提供有趣的資訊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過社交平臺來發布視頻且做法得當,那么消費者就可以從中獲得資訊。比如可口可樂在其博客上發布的公司發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發布的足球視頻。

用戶主宰內容和互動

社交媒體上的許多交流都與大企業有關,這一點并不奇怪。無論是否出于自愿,大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的參與到社交媒體之中。

價值

1、品牌曝光度;

2、網站知名度;

3、多平臺共同發展前景。

4、品牌建設

5、品牌CRM

策略

社交媒體(博客、論壇、維基、播客、視頻博客、職業社交網站、企業社交網站和其他工具)幾乎在每一個行業出現,十大策略主題。

關注目標

永遠不要忘記,顧客、潛在顧客和商業伙伴間都是相互關聯、彼此分享和共同成長的。因此要以真誠和開放的態度運用社交媒體,并懂得市場總在監督公司的行為。比起公司,潛在顧客更信賴你的當前顧客,并且如今他們正在用社交媒體工具相互交流。

目標戰場

而網絡對話為其中之要。

社交媒體可以用來與顧客建立聯系,借此,公司可以參與到網絡社區的活動當中。而這個社區最顯著的成果是其凸顯的數字化和即時、真實的網絡對話。公司可以閱讀、參與甚至測量分析這些對話,它們都會是自己的資本。

少即是多

社交媒體的參與者主宰著網絡對話,而顧客也通常早于公司使用這些工具。所以,公司參與其中就要甘愿放手,因為對對話的控制越嚴密,社交媒體的利用價值就越小。

重視測量

測量人與人間的信息互動相當重要,因為類似“了解”、“參與”、“關注”這些詞正日益受到矚目。公司重視的應該是對話中發生的質化反應,而非頁面瀏覽量或者下載量,公司也應當教導高管們:網絡營銷已經從公司網站這一陣地遷移到了全球網絡海洋的小小島嶼(各種對話平臺)之上。

協調關系

就像關注網絡社區的內部溝通將會帶來迅速協和的反應一樣,公司的員工也同樣值得重視。一些人很可能比其他人更熱愛某個工作領域,這時,公司應該獎勵和支持他們。

未知風險

人際對話總是很棒,你永遠都不知道接下來它會轉向什么話題。因此,對于那些有條有理,按部就班的公司來說,總是存在著些未知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在開初參與網絡對話的活躍度越高,那么以后的風險就越低。

將社交媒體從深度上運用到公司中

這個工具將會改變高管們與員工和公眾的交流方式;客服部門將會使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中間管理層將會把這些工具整合到公司計劃之中;而普通員工則將是 社交媒體工具的第一代使用者,然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被傳遞。在2007年的公司財政計劃中,社交媒體已經開始成為有獨立預算的項目。

將社交媒體從廣度上運用到公司中

它的運用將不僅僅限于市場營銷和公關,包括互聯網、企業外部網、企業內部網都將受到影響。由此,公司可以削減客服開銷,以近乎即時的速度制造更好的產 品,通過培訓普及縮短銷售流程,甚至于在降低招聘費用的同時雇用到英才。從本質上說,互聯網就是全球性的。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人數超過了整個北美,而興許哪 天,在博客上中文將比英文更通用。

對社交媒體的運用跨越時間

經驗豐富的公司正在學習如何在顧客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使用這些 工具。覺察商機、參與對話、普及知識、 廣告宣傳、協調關系、部署戰略、客戶服務、產品研發、顧客反饋、贏得市場和競爭情報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然后循環反復。只要互聯網繼續存在,這種公開對話就將持續下去,而Google則是它們的記憶 庫。

社交媒體不是魔法也非巫術

在使用這些工具來展開對話,接觸顧客,并與他們建立聯系的過程中,每個員工都能有所貢獻。那么,公司就應該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并且在公司內部模擬練習。這就叫做網絡策略。

公司應該重視對話中發生的質化反應,而非頁面瀏覽量或下載量。

應該關注社交媒體的對話、對話中的人、角色定位、活躍度、對話的測量分析、社交工具在公司內部的深廣度建立和模擬練習,并從顧客生命周期的角度拓寬工具的時效。

哪些情況下不要使用社交媒體

當今,所有人都在談論社交媒體, 談論該用什么服務和工具好,還有我們為什么要使用它們,等等。實際上如果你聽信所有這些忠告,你可能會覺得,無論是個人創建個人品牌,還是大公司想與顧客 進行交流,你都需要使用社交媒體。但是問題是社交媒體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會不會在某些情況之下使用社交媒體并不是一個明智選擇?

在B&B看來(B&B是一份針對市場營銷策略師的雜志讀物),在某些情況下,社交媒體是絕對不應該登場的。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link),他們將這些情形羅列出來了,見下面:

做的是奢侈品(high-ticket)的買賣:這篇文章建議如果公司做的是那種顧客只有幾個,但是每筆買賣都是上千萬的行當,公司最好不要使用社交媒體。相反,面對面的互動和電話,效果會會更好。

管理層與員工有矛盾:在一些公司,管理層與員工爭吵不休(一個例子就是一些成立工會的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爭吵很常見),此類公司絕不應該鼓勵員工直接通過社交媒體與顧客直接交流。

管理層持懷疑態度:如果管理層不相信社交媒體,那么那些常年被灌輸公共溝通需要有選擇的進行的員工在使用新媒體時就會遲疑,因為新媒體需要他們毫不隱諱的暢所欲言。在這種情形之下,管理層需要鼓勵并獎勵那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員工。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社交媒體的使用必將失敗。

缺乏策略方針:不要為了社交媒體而使用社交媒體。如果一個公司不知道他們需要達成的目標,那么也就沒有衡量的標準判斷社交媒體的使用是否成功了。跟公司其他實施的活動一樣,公司需要一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不應是發布一場新聞發布會就完事了。

有隱私和規章方面的憂慮:如果你工作的公司是那種你一公開說話就會進局子的公司。要倍加小心使用社交媒體。你甚至可能需要一個律師參與其中。

但是不要害怕嘗試!

正如標題所說,盡管有上面這些情形并不適合使用社交媒體,但是社交媒體依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比如。市場信息分析專家WebTrends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的公司將Twitter用做營銷工具。只有2%——你能相信這個數字嗎?

或許問題是公司不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他們不清楚這個螃蟹怎么吃。社交媒體社區的成員,像在Twitter上的這些人對那些“做法錯誤”的公司會非常苛刻的。任何雙方之間的敵對都會是毀滅性的,而且對你的品牌的影響也是負面的。換句話而言,那些想利用這個平臺的公司在開始之前最好深思熟慮的考量考量。

正如Sarah Milstein上周在舊金山的web2.0展會上所給的建議一樣,在她的會議”實實在在的Twitter“上,她建議公司在擁抱Twitter之前思考下列問題:

我們的Twitter帳號在3個月,半年,一年里會有哪些不同?

我們的受眾是誰?

受眾感興趣的形式是那類信息?

可能出錯的地方有哪些?受眾對我們有什么樣的期望?

(她的會議上也有其他一些有用的資源——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在這里下載PDF的內容摘要link )

在Milstein臺上展示期間,觀眾都記下了她 所說的每一句話,因為這是觀眾第一次獲得這樣的信息!雖然對經常浸淫在此類信息中的人而言,知曉哪些些是正確使用Twitter的方法以及學會使用工具更 好利用Twitter這類話題可能有些老掉牙,但是對于那些許多人而言,這樣信息確實是相當的新。

對于許多公司而言這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而許多公司只是剛剛開始考慮他們的策略和參與程度。毫不夸張的說,你在展會上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在一些頂級會議上,只要是關于社交媒體和市場營銷的,通常觀眾多的只有立足的空間。Twitter的,Facebook的,社區建設的等等都是如此,這類會議,人們就是沒參加夠。

這讓我們不禁想到2009年會是社交媒體進入主流的一年嗎?或者這種社交媒體的實驗仍將繼續?我們覺得這兩種趨勢會共存。公司會繼續嘗試社交媒體。會有人成功也會有人失敗。但是最后是那些大品牌的參與會將社交媒體推到舞臺的中央。

當然,好萊塢的明星在Twitter注冊數量也是多多益善。

觀點

ICQ前營銷主管、社交媒體專家Ayelet Noff撰文列舉了人們對社交媒體的常見觀點,并逐一進行解讀。

僅適合某些品牌

經常會有人問我:社交媒體是否只適合網絡服務或是那些比較酷的產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夠在特定的平臺內找到自己的目標受眾,并以有效的方式與之進行交流互動,社交媒體就適合所有的品牌。當然,為蘋果制定推廣計劃肯定要比一家小公司更加令人興奮。但是只要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媒體和博客推廣方法,這兩個品牌都將獲得驚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認知、轟動效應、流量、用戶忠誠度以及收入。

事實上,較為“乏味”的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的推廣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網絡進行推廣后,這類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相對炫酷的產品反而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剛剛被軟件公司Intuit以1.7億美元收購的個人理財網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雖然并非最有趣的創業公司,但卻利用社交網絡獲得很好的推廣效果。它利用社交網絡來為自己的品牌營造聲勢,并通過博客為用戶提供許多小貼士和有趣的內容。此舉也吸引了許多用戶和博客讀者自愿推廣Mint的品牌。

可以快速獲得流量

社交媒體營銷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旦一個品牌進入到Facebook或MySpace中,就必須要花費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區建設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獲得有效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散發垃圾信息,就必須通過會話式的推廣與用戶打成一片。會話式營銷的關鍵在于與社區交流信息,加強對用戶偏好的了解,先聽后說,而且還要根據用戶的反饋做出反應。

有些企業認為,只要建立一個Facebook頁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間吸引數萬用戶訪問其網站。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推廣的品牌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站的流量在穩步提升,原因在于,隨著粉絲數量、相關Twitter信息以及博客文章的增多,該品牌在社交網絡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漸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網上的曝光率有許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網站上為用戶創建強大的社交激勵措施,以此鼓勵用戶為品牌做推廣,從而加強品牌的公眾認同度。但在吸引數以萬計的用戶訪問自己的網站之前,首先要做好兩件事情:忠誠度頗高的網絡社區;和一個強大的刺激系統以增強品牌認同。這兩件事情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效果。

會降低品牌形象

企業的高管經常會認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頁面,員工就無法對局面加以控制,從而出現許多對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業的高管尤其擔心這種情況。如今,不光會有喜歡某品牌的人發表的正面信息,還會有很多討厭該品牌的人發表負面信息。實際上,建立Facebook頁面本身并不會改變這種現狀。問題在于:你是否愿意成為這種交流中的一員?如果參與到社交網絡和博客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戶的反饋,而且愿意傾聽并滿足用戶的需求。

舉一個例子:我的博客托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時間,我的博客無法上傳內容,我對此十分惱火,于是在Twitter中寫道:“Network Solutions太濫了。”并且在其中標記了“@Shashib”,此人負責處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體的推廣。過了一會兒,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愿意聽取我的意見并幫助我解決問題,并承諾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隨后會與我取得聯系。又過了一會兒,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來的電話,而且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如此一來,我便會永遠成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實用戶。

企業可以通過Twitter等社交媒體實現實時客服,這是其他媒體難以企及的。Zappos和戴爾等企業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業不應當害怕與用戶在線進行真誠而透明的交流,反而應當害怕忽視了用戶的抱怨,沒有在事情惡化之前將損失降到最低。

只是曇花一現

經常有人說,社交網絡只能流行一時。我會對這些人說:由于人類渴望與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體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數字化革命。只要我們是人類,就無法摒棄這種交流的欲望。說社交媒體只能流行一時,就好比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時。以下的統計數據或許可以幫助這些人改變觀念:

全球三分之二的網民會訪問社交網絡,而社交網絡的訪問時間增速是互聯網訪問時間增速的3倍。社交網絡的訪問時間在互聯網訪問時間中的占比約為10%。

無需專業人士

許多企業高管認為,不需要聘請專業人士來幫助其處理社交媒體活動。他們通常會聘用每周只有幾小時空余時間的學生來完成這一工作。一家公司在使用社交網絡時需要小心翼翼地制定決策,但真正使用起來卻只為了節約一點資金而聘用那些有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損害其品牌形象的學生來運作社交網絡活動,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想要進行充分的互動以達到效果并獲取成功,企業應該使用專業的社交網絡服務,至少在最初的幾個月內可以借此理解每個社區的規則。Facebook、Twitter、Mixx和Bebo這些社區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而想要在這些社區中順利推廣自己的品牌就必須遵守這些規則。正如企業通常會首先咨詢公關專業人士之后才會采取公關行動一樣,使用社交媒體之前也應當首先咨詢社交媒體專家。通過幾個月的訓練,我相信品牌可以獨自運作社交媒體,但絕對不能跳過這一階段,否則一定會弊大于利.

發展和分化

然而,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同時,至今卻還沒有針對其應用和影響的單一來源全球調研報告,對于中國廣大的市場來講更是如此。對它可能帶來的新型媒體消費模式、對市場營銷溝通方式和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改變,更是近乎一無所知。

正是基于此,優勢麥肯從2006年第三季度起在全球范圍對社交媒體展開了追蹤調研,對其影響進行持續評估,從2006年九月份發布第一波 (Anytime Anyplace)針對便攜技術和移動媒體的平臺、內容、廣告營銷,消費者態度和需求的報告, 到2007年六月份第二波(Power to the People)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影響,至今已是第三波調研。最新這一波延續以往優勢麥肯特有的調研系統, 通過在線自助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了來自全球29個市場的1.7萬名受訪者的響應,涵蓋了16-54 歲的活躍互聯網用戶群(每日或隔日使用互聯網),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關于社交媒體革命的最詳盡的一次調研。調研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振奮,在這29個市場上,所有社交媒體平臺都獲得了持續性增長,社交媒體的覆蓋面與使用頻率堪比傳統媒體。最重要的一點是,調研包含了在社交媒體領域取得超乎尋常發展的市場——中國(不包含港澳臺地區),正是對中國社交媒體的研究使我們的調研漸入佳境。

商務社交方興未艾

網絡商務社交指人與人之間的商務交往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它是面向職業人士的定向社交媒體。商務社交網的興起為人們進行網絡商務社交提供了平臺與工具。商務社交網是Web 2.0的產物,根據商務社交網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內容來看,商務社交網又可分職業社交網和企業社交網兩類。

1.職業社交網站

職業社交網是為職業人士創造的一個在線社交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不斷擴展的人際網絡從容地尋找商務聯系人、雇主、雇員、專家甚至投資者。它與傳統SNS的區別在于是為了結識新朋友,而傳統SNS的功能是和老朋友建立長期聯系。

職業社交網站在國外以LinkedIn為代表,它成立于2002年12月并于2003年啟動。LinkedIn為在職人士提供高效、安全并且有商務價值的社交服務。它的用戶有尋求人力資源的獵頭和企業、在特定人群做市場推廣的機構、個人求職者、有維護人脈關系需求的用戶。隨著商業模式的擴展,LinkedIn已不僅僅只是一個求職類的社交網站,它的商務性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已被一些商業網站用來當作營銷的渠道,LinkedIn真正地把社交關系變成了商業網絡。

國內的職業社交網站方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大,注冊會員較多的職業社交網站有美麗人生網等,美麗人生網提供社交招聘和職業交流交往兩大類的服務,用戶包括人力資源獵頭和招聘企業,個人求職者,企業在職員工和面向特定人群的市場推廣機構。

2.企業社交網站

企業社交網是把現下成熟的社交網絡運用到企業組織中,讓企業內部的員工能夠通過類似社交網絡的方式進行工作和自我管理,以實現企業內部員工間高效、透明、便捷的溝通與協作。企業社交網就像是企業內部的Facebook。

迸發的中國博客激情

調研顯示,2003年中國博客作者已高達4300萬,數量居世界首位,超過了第二位美國(2640萬)、第三位日本(1400萬)的總和,幾乎每4位中國互聯網用戶中即有一位擁有自己的博客;而在活躍互聯網用戶中,博客擁有率已高達70%以上,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以明星、社會精英為引領,數以千萬計的互聯網用戶紛紛開辟、耕耘自己的博客空間。在這里,草根們可以與精英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私人領地般的博客讓博客主們可以獲得隨意主宰的滿足感,公眾化的傳播更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激情,調研顯示,針對活躍互聯網用戶群,5位中國受訪者中有4位閱讀博客,10位中有7位撰寫博客,77.8%的博客主至少每周更新一次博客,這表明博客已經???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優勢麥肯中國數字業務總監翁詩雅指出,中國的博客主群體在年齡分布上表現出明顯不同于全球其它互聯網市場的特點。調研顯示,中國45-54歲年齡段博客主擁有率與16-24歲年齡段博客主擁有率差距僅為12%,而該數據的全球平均數達24%,美國則為28%。這表明,博客在中國不僅是青少年人群的寵兒,其受青睞程度在其它年齡人群中也毫不遜色。

瀏覽方面,令中國勤奮的博客主們欣慰的是,在全部活躍互聯網用戶中,近九成曾經瀏覽過博客,這一比例在三波調研中均保持增長。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幾乎所有大型門戶網站都在近幾年中迫不及待的推出了博客平臺,它們期待著博客帶來巨大的點擊率和內容增長。在中國,熱門博客的點擊率往往可以超過千萬,有些博客在登載更新內容后一個小時內就跟貼過百、點擊上千。

優勢麥肯中國首席執行官文柏權則認為,博客在覆蓋面與使用頻率方面已堪比傳統平面媒體,超高的瀏覽量使博客擁有了巨大的力量,對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很多具有影響力的傳統報刊已經開始轉載熱門博文,知名網站在首頁直接顯示博客或博文的鏈接,有關爭議性博文的跟蹤報道也充斥著傳統媒體。可以說,博客已經成為主流媒體。

中國播客使用

調研還顯示,除了博客之外,在其它一些社交媒體的使用上中國也領先于世界其它市場,其中較典型的是新興起的視頻和音頻播客。調研顯示,中國市場活躍的互聯網用戶中74%的人至少曾下載過播客一次,居世界首位,而全球平均水平僅48%,美國和日本則僅為29.5%和30%。翁詩雅指出,盡管與全球其他市場一樣,中國的播客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在優勢麥肯2006年第一波調研中,中國下載過播客的活躍互聯網用戶僅占24%,在相隔一年半的第三波中,這一比例已增長了兩倍。

可見,社交媒體的崛起和逐漸主流化,已經推動這個巨大的新興媒體市場日漸顯山露水,博客和播客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甚至只是冰山一角。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社交媒體形式出現,從而推動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

3.中國盛行的社交媒體

現在中國的社交媒體發展越發迅速,主流的社交媒體有微信,微博,博客。

互聯網

互聯網社交媒體是以互聯網為依托,主要從事互聯網業界信息交流,專家座談、網友互動等方式的互聯網新興媒體。速途網是速途傳媒旗下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社交媒體和在線服務平臺。網站使用速途自己開發的自組織發布平臺系統,以注冊用戶自主發布內容、通過注冊用戶投票組織自動編輯的Web2.0方式,迅速發展成為有代表性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專業網站;同時速途網利用產品平臺向企業用戶提供網絡公關傳播、網絡傳播效果評估、企業網站監測管理等在線服務。

媒體外交

最近在英語中出現一個新詞——“推特外交”(Twiplomacy),意指將“推特”等社交網絡作為外交活動的平臺。實際上,不僅外交,最近3年以來,許多國家政府紛紛投身社交網絡,借此發布政策、吸納民意,甚至國家領導人也開始熱衷此道。一份24日出爐的報告顯示,全球77.7%的國家領導人都擁有社交媒體賬號。雖然大部分賬號并非本人打理,但國家領導人也可@,有效地拉近了國家最高領導人與民眾的距離,也逐漸成為很多國家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平臺。

 

文章評價COMMENT

還可以輸入2000個字

評論載入中...

研究員周關注榜

 
 
AAPP
前瞻經濟學人APP下載二維碼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

關注我們
前瞻產業研究院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我們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