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
臨空經濟也稱為“空港產業”、“臨空產業”、“機場經濟”、“空港經濟”等。是一個依托航空樞紐要素,具有特定產業結構和空間形態,依靠機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促使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管理等生產要素向機場及其周邊聚集,形成由航空運輸業、航空運輸服務業和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組成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新型區域經濟形態。
- 詞條目錄
1 臨空經濟簡介
- 3.1 臨空經濟政策環境分析
- 3.2 臨空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分析
臨空經濟簡介
臨空經濟
臨空經濟也稱為“空港產業”、“臨空產業”、“機場經濟”、“空港經濟”等。是一個依托航空樞紐要素,具有特定產業結構和空間形態,依靠機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促使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管理等生產要素向機場及其周邊聚集,形成由航空運輸業、航空運輸服務業和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組成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新型區域經濟形態。
臨空經濟區
臨空經濟區是臨空經濟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地理空間,其以機場為中心,沿交通線向外擴展,形成一定地理區域,臨空型產業布局于該區域內。
對于該概念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臨空產業的載體,航空運輸業、航空服務業、臨空指向性產業位于臨空經濟區內,一系列臨空經濟活動在該區域內進行;二是空間地理,其包含以機場為核心、機場周邊區域為外圍的大片地區。
臨空經濟空間與產業結構
臨空經濟空間結構
即臨空經濟區在各個方向上都以相對均勻的速度向外蔓延,表現為同心圓狀。泰國曼谷在其第二國際機場發展中,規劃了在機場周邊地區空間上呈現同心圓式的圈層布局結構。
即由于機場經常帶動交通沿線進行單向軸帶式的發展,形成的一種狹窄的伸展軸形態的空間結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在沿達拉斯機場和市區之間綜合開發了60平方千米的“綠之丘”,建設有辦公樓、商務中心、商務園區、工廠、住宅小區、大學等。臨空經濟區沿交通干線的單向軸式擴展能效地解決交通運輸問題,使新開發的地區與中心城區保持密切的聯系,發揮該地區巨大的潛在經濟性,因此軸帶式空間結構也成為了臨空經濟區的主要發展形態。
是在與機場有一定距離的某幾個鄰近地區發展比較迅速,如機場的幾個衛星功能區。一般是在距離機場一段距離的地區發展起來的游樂中心、出口加工區、大學城等。
臨空經濟產業結構
1、直接為航空運輸業服務的產業
直接為機場設施、航空公司及其他駐機場機構(海關、檢疫檢驗等)提供服務的配套和后勤產業等。包括航空物流業、商業零售業、航空食品業、航空器維修業、保稅倉儲業等。
2、高時效性、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
主要指技術和資金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也包括創匯農業、花卉業、郵件快遞業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4類:航空航天制造業、計算機與辦公設各制造業、電子與通訊設各制造業和醫藥品制造業等。
3、以休閑、文化、教育為主的產業
主要包括利用機場的區位優勢而延伸發展的商務貿易、旅游博覽、辦公會務、文化娛樂、教育科研等產業。
臨空經濟發展環境分析
臨空經濟政策環境分析
1、《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解讀
2012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促進民航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政策措施,這是國務院發布的第一部指導民航業發展的重要文件。
(1)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國民航服務領域明顯擴大,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民用航空體系。
(2)主要任務
◆ 加強機場規劃和建設
著力把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培育昆明、烏魯木齊等門戶機場,增強沈陽、杭州、鄭州、武漢、長沙、成都、重慶、西安等大型機場的區域性樞紐功能。
◆ 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
通過民航業科學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鼓勵各地區結合自身條件和特點,研究發展航空客貨運輸、通用航空、航空制造與維修、航空金融、航空旅游、航空物流和依托航空運輸的高附加值產品制造業,打造航空經濟產業鏈。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航空經濟示范區試點,加快形成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臨空產業集聚區。
(3)政策措施
完善財稅扶持政策。加大對民航建設和發展的投入,中央財政繼續重點支持中西部支線機場建設與運營。加強民航發展基金的征收和使用,優化基金支出結構。完善應急救援和重大專項任務的行政征用制度。實行燃油附加與航油價格的聯動機制。保障機場及其綜合樞紐建設發展用地,按規定實行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臨空經濟區按程序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按規定實行相應的稅收政策。繼續在規定范圍內給予部分飛機、發動機、航空器材等進口稅收優惠。
2、《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解讀
2011年5月,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發布《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主要目標,確定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國運輸機場總數達到230個以上,覆蓋全國94%的經濟總量、83%的人口和81%的縣級行政單元。空域不足的瓶頸有所緩解,空管保障能力穩步提高,保障起降架次達到1040萬架次。航空運輸總周轉量達到99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4.5億人;貨郵運輸量900萬噸。
(2)重點任務
◆ 優化運輸機場布局
北方機場群:加快發展區域樞紐機場,發揮哈爾濱、沈陽、大連、天津機場分別在東北振興和天津濱海新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華東機場群:培育上海浦東機場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樞紐機場。中南機場群:培育廣州機場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樞紐機場。完善深圳、武漢、鄭州、長沙、南寧、海口等機場區域樞紐功能。西南機場群:強化成都、重慶、昆明機場的區域樞紐功能。提升拉薩、貴陽等機場的骨干功能。發展騰沖等支線機場,新增稻城等支線機場。西北機場群:強化西安、烏魯木齊機場區域樞紐功能。培育烏魯木齊機場面向西亞、中亞地區的門戶功能。提升蘭州、銀川、西寧等機場的骨干功能。
◆ 加快運輸機場建設
續強化北京、上海、廣州樞紐機場的建設,完善國際樞紐功能。加強哈爾濱、沈陽、杭州、鄭州、武漢、長沙、深圳、重慶、成都、昆明、西安等大型機場建設,滿足區域樞紐發展需要。大力推進容量受限機場建設。遷建秦皇島、錦州、瀘州、延安等機場,研究建設成都、青島、廈門、大連新機場。
3、《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解讀
2007年12月,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發布《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提出了到2010年,2020年我國民用航空業發展的目標、實施方案、保障措施等。
至2020年,布局規劃民用機場總數達244個,其中新增機場97個。其中,北方機場群:布局規劃機場總數54個,其中新增24個;華東機場群:布局規劃機場總數49個,其中新增12個;中南機場群:布局規劃機場總數39個,其中新增14個;西南機場群:布局規劃機場總數52個,其中新增21個;西北機場群:布局規劃機場總數50個,其中新增26個。
臨空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和需求層次的提高,人們對機場鄰近地區的居住、消費和航空旅行等服務產生了新的需求,從而推動了臨空經濟區向具有完善城市功能新城區的轉變。
1、旅游需求的多樣化促進了臨空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必然帶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許多逐步富裕起來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會增加大量新的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的增加為機場帶來了大量的人流,也促進了臨空經濟和臨空地區的發展。而且,機場臨近地區低廉的地價和優美的環境也適合投資興建各種休閑、娛樂場所,吸引城市居民到機場附近進行周末消費,同樣推動了臨空經濟區的發展。
2、商務旅行的出現是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實時傳遞的重要性改變了人們出行方式的選擇,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和智力服務業如咨詢業、律師的從業人員一周要多次乘坐飛機旅行。對硅谷的調查數據表明,不但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極其依賴空運,高科技產業人員商務旅行的需求也比其他行業的工作者高出60%。此外,臨空經濟區總部經濟和商務、會展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的商務旅行人流。
3、居民工作地點和居住環境的變化對臨空經濟有較大需求
工業化時代后期,中心城區的產業聚集導致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社會治安等城市病日益惡化,城市出現郊區化的發展趨勢。機場周邊地區區位條件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交通可達性的提高,對居民在機場附近及交通沿線居住和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寫字樓、商貿中心和休閑中心也遷往臨空經濟區,中產階級和高收入的技術人員也隨之紛紛落戶臨空經濟區,臨空經濟區的居住和辦公功能日益突出。
臨空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2006-2012年,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逐年增長,年復合增長率為12.21%。其中,以2009年為分界點,民航運輸總周轉量上升到500億噸公里的水平。2012年,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為61.30億噸公里,同比增長5.70%,同比增長率較上年有所下降。2013年,我國民航運輸規模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行業財務指標、經濟指標、效益指標等具體內容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重點臨空經濟區運營分析
北京順義臨空經濟區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
武漢臨空經濟區
鄭州航空港實驗區
重慶空港新城
杭州蕭山空港經濟區
昆明空港經濟區
成都雙流臨空經濟區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航空城
廣州花都空港經濟區
參考資料
- 1.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