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服務熱線400-068-7188

礦山生態修復

簡體 | 繁體 | 分享 | e 100
編輯次數: 8 次  更新時間: 2015-08-20 16:55:46
參考資料: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礦山生態修復即礦山領域的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系統包括開挖、壓占、坍塌、水土流失、尾礦砂庫等,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了位移,是一種典型的退化生態系統。我國的礦山土地復墾工作開始較早,大約始于20世紀50年代,但直至90年代初我國在修復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才開始起步,礦山廢棄地的生態修復科研工作逐步開展起來,同時采取了一些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技術和方法。

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的定義及方法

礦山生態修復的定義

礦山生態修復即礦山領域的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系統包括開挖、壓占、坍塌、水土流失、尾礦砂庫等,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了位移,是一種典型的退化生態系統。我國的礦山土地復墾工作開始較早,大約始于20世紀50年代,但直至90年代初我國在修復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才開始起步,礦山廢棄地的生態修復科研工作逐步開展起來,同時采取了一些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技術和方法。

礦山生態修復的方法

(1)穩定化處理方法

它是一種常用的生態修復方法,可分為物理法和化學法。

物理法指基底防滲、邊坡加固及對停坑進行填埋,它一般用于生態重建的前期處理,主要包括排巖場的穩定化、排巖場和尾礦庫的熟土覆蓋、采礦場的填埋等。該法的穩定對象包括地表景觀穩定和礦山廢棄物穩定。化學法是使用一種或多種化學穩定劑于尾礦表面,使之反應形成殼膜,防止侵蝕。

目前在國內主要是物理法與植被恢復法結合使用,而化學法因成本高、易帶來新的生態環境問題而很少使用,這一方法在非金屬礦山,尤其是皖西磚瓦粘土礦山有用武之地。

(2)生物修復方法

這里主要是指運用植被恢復辦法來改造礦山廢棄地的生態系統環境。恢復植被有兩種方式,即直接植被和覆土植被,具體采用哪種方法取決于廢棄地的物理條件、營養條件、土壤毒性以及物種的適應性。

直接植被應該是最簡便、成本最低的方法,但絕大多數礦山由于處于演替過程的裸地階段,對植物生長有利的土壤動物如蚯蚓、線蟲、螞蟻等因為沒有植物根系及植物殘余物而大部分消失,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因此大量減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恢復工作的進行,它們才逐漸得到恢復(10-20年),這些都會影響植被的恢復與重建,因而覆土植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常見生態修復方法,更易被大多數礦山企業采納。土壤覆蓋厚度過高成本太大,太薄又起不到作用。有學者認為,一般5-l0cm土壤足以滿足植物的萌發和生長。據研究,最經濟和簡便的方法是種植豆科植物和其他固氮植物,這些植物可積累氮150kg/ha。為使植被恢復獲得成功,有時必須進行基質改良、先鋒物種的選擇等試驗。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環境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針對礦山環境保護問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土資源部、科技部聯合發布《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明確了2010年和2015年礦山環境保護應達到的階段性目標。《政策》要求,礦產資源的開發應推行循環經濟的“污染物減量、資源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技術原則。

《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

2011年7月13日,國家林業局公布《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指出了今后10年造林綠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建設重點以及保障措施,是統領我國造林綠化事業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7平方米;鄉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村屯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5%,校園綠化覆蓋率達到35%,軍事管理區綠化覆蓋率達到65.6%。此外,各級政府要逐步加大造林綠化投入力度,支持重點生態工程等造林工作,完善各項補貼制度。

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的技術

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的技術主要有礦山廢棄地的土壤改良技術、礦山廢棄地的植被選擇技術和礦山土地復墾技術。

圖表:礦山生態修復行業修復技術表
序號 技術名稱
1 礦山廢棄地的土壤改良技術
2 礦山廢棄地的植被選擇技術
3 礦山土地復墾技術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2012年我國煤礦山生態修復投資需求約為365億元。通過對有色礦區及其他類型礦區的的修復技術和實例的分析,結論是:礦山生態修復效益可觀,發展前景較為廣闊。

圖表:礦山生態修復行業現狀表

礦區名稱 各礦區情況表
煤礦區 2011年我國煤礦山生態修復投資需求額約為350億元;2012年我國煤礦山生態修復投資需求額約為365億元。
有色金屬礦區 2012年赤泥堆場邊坡生態修復技術及工程實例;
  2012年尾礦庫生態修復技術及工程實例;
  2012年酸性廢石堆場生態修復技術及工程實例。
其他類型礦區 2012年采石場生態修復技術及工程實例;
  2012年采油區生態修復技術及工程實例;
  2012年鐵礦區生態修復技術及工程實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具體內容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不同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及工程實例

1、北京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及工程實例

2、山西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及工程實例

3、陜西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及工程實例

4、內蒙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及工程實例

5、遼寧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及工程實例

國內知名企業分析

1、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

2、深圳萬向泰富(集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3、路域生態工程有限公司

4、北京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5、沈陽美誠景觀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6、北京順天綠色邊坡科技有限公司

7、北京精誠博桑科技有限公司

8、北京華世博園林科技有限公司

9、重慶花仙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10、北京世紀綠色科技有限公司

我國礦山生態修復補償機制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實踐

理論研究

目前,我國的礦山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的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在有關政府部門及科研人員的積極探索和研究下,最終,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建立起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主要理論成果包括以下內容:

◆ 《礦山環境研究理論與實踐》

2006年武強等的著作《礦山環境研究理論與實踐》出版,對我國礦山環境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礦山環境調查和治理基本理論和方法措施,側重從礦山環境治理技術方面進行經驗總結;同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全礦產資源有償占用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的戰略任務,政府部門和經濟界、理論界對礦山環境恢復補償理論的探索和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許多相關的研究課題和研究項目相繼啟動,其中不乏新的成果問世。

2007年10月,吳曉青在《求是》雜志19期發表了題為《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文章,系統闡述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大意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基礎和難點問題,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建議,特別指出礦產資源開發造成了很大的生態破壞,應該作為實施生態補償的優先領域之一。

◆ 《土地復墾條例》

《土地復墾條例》已經在2011年2月22日國務院第14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1年3月5日起施行。

《土地復墾條例》中明確指出:“土地復墾義務人應當將土地復墾費用列入生產成本或者建設項目總投資。”、“土地復墾義務人對在生產建設活動中損毀的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使用的國有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除負責復墾外,還應當向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損失補償費。損失補償費由土地復墾義務人與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按照造成的實際損失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向土地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調解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從以上相關理論研究中可以看出,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在本質上是運行方法和制度系統的有機統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包括多方面的內容:

①在礦業開發中,對被損害的礦山及周邊環境進行土地復原和生態重建的一系列辦法和制度;

②對礦業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成本補償的一系列辦法和制度;

③在一定區域內、流域內由采礦受益者對受損者進行經濟補償的一系列辦法和制度。

這些辦法和制度應該在實踐中探索、完善,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以達到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教育的手段來保護礦山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的。

應用實踐

1、國家層面

(1) 試行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

2006年6月,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下發通知,對礦山企業實行提取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籌集專項資金用于礦山環境治理。此后,全國大多數省(區、市)均開始全面推行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對新建礦山實行環境影響評價準入制度。對在建礦山和閉坑礦山進行全面規劃,分期分批治理,以恢復礦地,進行生態重建。

(2) 加大財政支持

2012年,中央財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申報獲得成功。

棗莊倉嶧鐵礦帶是山東四大鐵礦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經歷大規模的開采,向全國輸送了大量國家急需的礦產資源,同時也遺留了嚴重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山東省棗莊市倉嶧鐵礦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實施方案》項目已由中央部門審批通過,先期撥付棗莊市中央財政治理專項資金9000萬元。該項目起止時間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分4期實施。項目計劃投資86807萬元,擬申請國家補助65000萬元。

治理工程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原則,在治理區內(10.27平方公里),有效增加治理區內的林地、耕地、建設用地面積。通過示范工程的實施,能夠最大限度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新增林地、耕地、建設用地面積之和不小于治理區域面積的80%,其中耕地和建設用地面積不小于治理區域面積45%。預期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明顯。

2、地方層面

(1) 把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補償政策相結合

浙江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確立浙江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原則,即“受益補償、損害賠償;統籌協調、共同發展;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多方并舉、合理推進”,同時提出了開展生態補償的主要途徑和措施。對于新建礦山,通過地方相關立法,建立礦山生態環境備用金制度,按單位采礦破壞面積確定收費標準,對于廢棄礦山,采用兩種辦法治理和恢復:對受益者明確的廢棄礦山,按照“誰受益,誰治理”的機制實施;若廢棄礦山已沒有或無法確定受益者的,則由政府出資組織實施,由政府收益。

(2) 打造礦山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

安徽省率先立法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安徽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明確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測、治理的責任主體和管理部門,規定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應當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確立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使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有了制度保障。

文章評價COMMENT

還可以輸入2000個字

評論載入中...

研究員周關注榜

 
 
AAPP
前瞻經濟學人APP下載二維碼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

關注我們
前瞻產業研究院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我們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