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服務熱線400-068-7188

智能建筑

簡體 | 繁體 | 分享 | e 101
編輯次數: 8 次  更新時間: 2015-08-20 17:04:11
參考資料:
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為平臺,兼備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

智能建筑行業定義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為平臺,兼備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

智能建筑行業主體主要是指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第三階段提供智能建筑系統設備(包括智能設備、集成系統)、安裝及后維服務的企業,通常被稱為智能建筑企業或建筑智能化企業。

圖表1:智能系統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階段

 

圖表1:智能系統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階段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智能建筑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智能建筑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我國智能建筑行業主要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如下表所示。

圖表2:我國智能建筑行業主要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
時間 法律法規及政策 相關內容
1998年 《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和系統集成專項資質管理暫行辦法》 規定從事智能建筑設計和智能建筑系統集成的設計機構和系統集成機構應當具有的專業資質條件。
2005年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 將智能建筑產品與設備的集成技術研究;建筑節能關鍵技術開發;智能網等新業務網建設;節能、節水、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開發、應用等列入“鼓勵類”項。
2006年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術應用為先導,發展國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體化應急保障技術,形成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技術體系。圍繞綠色建筑設計、節能、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筑一體化、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等等,重點加強研究開發和示范推廣。
2007年 《關于加強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 支持重點節能工程、節能新機制的推廣、節能管理能力建設等。支持建立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管理節能監管體系,推進節能運行與節能改造。
2007年 《節約能源法》 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對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公共機構節能等作了明確的規定。
2010年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加快建設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
2011年 《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 將基于物聯網技術等的智能城市管理、智能環保、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務解決方案及服務平臺列入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
2012年 《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 明確建立財政激勵機制手段,對綠色建筑的增長量提出要求,同時首次提出國家層面的綠色建筑補貼標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智能建筑行業技術環境分析

前瞻在專利信息服務平臺(http://search.cnipr.com)以"智能建筑"為關鍵詞 進行檢索得到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數量的情況。1996-2000年,我國智能建筑處于規范階段,期間行業專利技術申請數量較少;2000年之后,智能建筑開始在我國快速發展,尤其是在2006年后,我國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增長迅速,進入專利申請活躍期,可見近幾年我國智能建筑技術處于快速發展期。從目前每年申請的數量絕對值來看,我國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數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圖表3:1996-2012年我國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單位:項)

 

圖表3:1996-2012年我國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單位:項)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從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人來看,施勒智能建筑系統(上海)有限公司擁有的技術專利最多,高達20項;其次是深圳市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7項,排在前十位的企業或個人累計擁有57項的技術專利。

圖表4:截至2012年底我國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人構成分析(單位:項)

 

圖表4:截至2012年底我國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人構成分析(單位:項)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從智能建筑技術專利申請的分布來看,G05B19/00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為24項,占據整個申請總量的16.67%左右;其次是H04L29/00技術專利,申請數量為9項;其余專利技術的申請數量均不超過9項。由此可見G05B19/00和H04L29/00的專利領域是智能建筑技術發展的熱點。

圖表5:截至2012年底中國智能建筑技術相關專利分布領域(前十位)(單位:項)

專利類型 專利領域 數量
G05B19/00 程序控制系統 24
H04L29/00 數字信息的傳輸裝置、設備、電路和系統 9
H04L12/00 數據交換網絡 8
10月4日 外觀設計 8
E04D13/00 與屋面覆蓋層有關的特殊安排或設施;屋面排水 6
G09B25/00 教育或演示用具;用于教學或與盲人、聾人或啞人通信的用具;模型;天象儀;地球儀;地圖;圖表。 6
3月13日 外觀設計 6
F24F11/00 空氣調節;空氣增濕;通風;空氣流作為屏蔽的應用 5
H05K5/00 用于電設備的機殼、箱柜或拉屜 5
G01L1/00 力或應力的一般計量 5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智能建筑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市場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億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長態勢發展。2012年,下游建筑行業的持續增長推動了建筑智能化行業的發展,我國智能建筑市場規模將達到861億元,同比增長26.6%。

圖表6:2005-2012年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市場規模及同比增速(單位:億元,%)

 

圖表6:2005-2012年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市場規模及同比增速(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最新以及其他具體內容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智能建筑行業領先企業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漢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電興發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賽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華南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華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建筑行業五力競爭模型分析

現有建筑智能化企業間的競爭分析

以下分別從競爭者數量、行業增長率、退出壁壘、競爭層次分析現有企業的競爭情況。前瞻分析認為建筑智能化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行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多數企業集中于低端產品,打價格戰,現有企業競爭激烈。

圖表7:現有建筑智能化企業的競爭分析

指標 表現 結論
競爭者數量 現階段國內從事建筑智能化實施的企業在3000家左右,產品供應商也將近3000家左右,具有智能化工程承包資質的就有1100多家。而專注于從事建筑智能化行業的上市公司在10家左右。 競爭者數量眾多
行業增長率 2007-2012年建筑智能化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長率均在20%以上,2012年市場規模增速達26.61%。 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較快。
退出壁壘 建筑智能化行業屬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退出成本較高。 退出壁壘較大
同質化程度 智能建筑設備及系統國產化水平和市場份額還是遠遠不夠,且國貨主要還是充斥在中低端建筑市場,高端市場基本被進口產品所覆蓋。 低端產品同質化程度大
競爭層次 低端產品與服務市場競爭以價格戰為主;高端產品與服務市場競爭以技術與品牌為主。 競爭層次較高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建筑智能化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建筑智能化行業的的上游行業主要由電子設備和材料供應商組成。電子設備主要包括計算機、通信、網絡、控制、視頻監控和多媒體等,其成本占智能化工程總成本的比例較高。目前國內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的技術更新換代較快,產品性價比不斷提高。從行業整體格局來看,電子設備行業整體上供過于求,且市場競爭充分,建筑智能化企業處于較主動的地位。建筑智能化行業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各類線、管、槽,占智能化工程總成本的比例相對較低,智能化企業由于采購量較大,具有一定的議價優勢。

建筑智能化下游的議價能力分析

建筑智能化企業的下游行業為建筑行業。在高端定制化領域,價格只是客戶綜合評標的考核因素之一,項目的技術,質量,節能等方面也作為考核指標,具有項目資質的企業在技術水平和客戶理解等方面都有著優勢,能夠提供高端定制化服務,從而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愈發提高。

在低端領域,由于市場集中度較低,各個建筑智能化企業之間競爭激烈,隨著產品同質化程度加劇,降價是其主要的競爭策略,此時下游客戶對建筑智能化企業的選擇空間大且議價能力將提高,建筑智能化企業利潤空間將被壓縮。

建筑智能化市場新進入者的威脅分析

建筑智能化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新進入者進入成本、門檻較高。因此,建筑智能化行業潛在進入者的威脅較小。

圖表8:起重機市場潛在進入者威脅分析
指標 表現 結論
吸引力評價 上世紀90年代,智能建筑概念引入中國,由于市場對這個概念和產品不夠了解,系統集成行業的利潤相當可觀,企業的利潤達到30%-40%。隨著更多的市場嗅到了這個蛋糕并進入,系統集成行業的整體利潤逐漸下降至15%;有的項目建設方拖欠工程款項,導致系統集成工程利潤率不足10%。隨著行業壁壘的提高,系統集成公司綜合實力的提升,以及客戶結構趨于大型化,行業利潤率逐漸維持在15%左右。 吸引力較弱
進入壁壘 資質、規模、研發是行業壁壘。目前80%以上的建筑智能化企業徘徊在1-2千萬元的平臺。隨著客戶對提供智能建筑的企業資質、規模、研發、服務等更加看重,以及國家標準逐漸規范、行業門檻逐漸提高,智能建筑時代集中度將逐漸提高。未來前三十家企業將憑借資源、技術等優勢分割大部分智能建筑市場。 進入壁壘較高
企業反擊程度 現階段,外資設備系統提供商以及國內知名智能建筑設備產品及服務供應商具有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意志力打擊新的進入者。 企業反擊程度較大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圖表9:1990-2012年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利潤整體呈下降趨勢(單位:%)

 

圖表9:1990-2012年我國建筑智能化行業利潤整體呈下降趨勢(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建筑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智能建筑替代產品的威脅分析

智能建筑是隨著人類對建筑內外信息交換、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和節能性的要求產生的。建筑智能化提高客戶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適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已經成為發展趨勢,替代產品或服務威脅較小。

 

文章評價COMMENT

還可以輸入2000個字

評論載入中...

研究員周關注榜

 
 
AAPP
前瞻經濟學人APP下載二維碼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

關注我們
前瞻產業研究院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我們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