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
由于銀行進入門檻較高,且大多數國家對銀行的牌照發放均有嚴格限制。因此銀行的周期性,不是由于行業平均利潤率高,導致該行業的投資增加,行業內企業增加、競爭激烈造成的。而是由于銀行是全社會的資金渠道和最大的間接融資渠道,其與全社會的經濟密切相關。因此一國的經濟周期,會不可避免地明顯影響到銀行業,從而造成銀行業為周期性行業。
- 詞條目錄
- 3.1 銀行業資產和負債
- 3.2 銀行中間業務競爭格局
4 國際知名銀行
銀行業的周期性分析
由于銀行進入門檻較高,且大多數國家對銀行的牌照發放均有嚴格限制。因此銀行的周期性,不是由于行業平均利潤率高,導致該行業的投資增加,行業內企業增加、競爭激烈造成的。而是由于銀行是全社會的資金渠道和最大的間接融資渠道,其與全社會的經濟密切相關。因此一國的經濟周期,會不可避免地明顯影響到銀行業,從而造成銀行業為周期性行業。
結合貨幣供給量、信貸兩項金融指標,以下將對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與銀行業的關系進行對比和分析。從M0、儲蓄存款、貸款增長率曲線與GDP增長率曲線對比可以看出,貸款、M0、儲蓄存款的波動相對于經濟周期性波動從同步甚至略有滯后轉為略有超前,貨幣供應量、信貸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由弱轉強,經濟周期波動對貨幣供應量、信貸的影響顯現。
通過對比和分析,可以將經濟周期性波動與銀行業的關系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當經濟運行呈上升態勢時,企業的投資需求增強,社會資金需求加大,貨幣供應量增加,銀行相對放松信貸準入條件,信貸投放速度加快。持續的信貸增長會導致信貸膨脹,從而引發通貨膨脹,產生經濟泡沫。二是當經濟運行開始轉向下降趨勢時,銀行的信貸投放速度也開始放緩,此時,企業對外負債水平較高、經營收益減少,向銀行再融資出現困難,按期償債能力減弱,不良貸款開始逐步暴露,進而產生通貨緊縮趨勢,加劇不良貸款惡化的預期,進一步導致經濟發展步入低迷。
銀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銀行業主要政策回顧
2008年金融危機及2009年信貸大躍進直接推動了銀監會近兩年在監管上的升級。圍繞資本充足和撥貸比監管標準的擔憂從2009年下半年起開始困擾銀行業,直至2011年才完全落定。2011年5月3日,銀監會正式頒發《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從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和貸款損失撥備四方面確立了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政策框架。2011年8月15日銀監會向社會公布《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在《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有關資本的規定的基礎上對銀行業的資本管理進行了進一步細化。
新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包括兩大核心內容,一是將資本監管要求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最低資本要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6%和8%;第二層次為儲備資本要求和逆周期資本要求,包括2.5%的儲備資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資本要求;第三層次為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為1%;第四層次為第二支柱資本要求。《辦法》實施后,通常情況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辦法》規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原則上應于2013年底前達標,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應于2016年底前達標。銀監會將按照商業銀行是否滿足四個層次資本充足要求的情況對商業銀行實施分類監管。二是對于資產風險權重體系進行了調整,其中最主要的幾條是:(1)小幅上調了對國內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從20%上調到25%);(2)下調了對符合條件的微小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3)下調對個人貸款的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4)對住房抵押貸款區分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給予差別風險權重,一套房抵押貸款風險權重為45%,第二套房抵押貸款風險權重為60%。
銀行監管動向
時間 | 政策 | 內容 |
2011年 | 《關于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劃分標準的征求意見稿》 | 銀監會向商業銀行下發了關于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劃分標準的征求意見稿,監管當局擬通過“規模、關聯度、不可替代性(金融基礎設施)、復雜性”四個指標衡量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其中每個指標占據25%的權重。 |
2012年1月 | 《銀團貸款暫行辦法》《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中方投資人新增資本貸款管理辦法》 |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銀團貸款暫行辦法》、《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中方投資人新增資本貸款管理辦法》兩件規章和《金融信托投資公司委托貸款業務規定》、《關于下發〈金融詐騙案件協查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銀行會計內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等22件規范性文件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廢止。 |
2013年1月 | 2013年銀行業監管工作重點 | 2013年銀行業監管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進一步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銀行業體系,進一步推動銀行業深化改革和發展轉型,進一步改進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防范措施,促進經濟金融發展質量和效率同步提升。 |
2014年1月 | 2014年銀行業監管工作重點 | 2014年銀行業監管工作的重點之一是深入推進銀行業改革開放。要深化銀行業治理體系改革。改進績效考評,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和發展觀,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推進子公司制、事業部制、專營部門制、分支機構制改革,完善業務治理體系;加強集團并表全面風險管理,強化集團風險管理主體責任和監管機構監督責任,完善風險治理體系;鞏固行業協會自律機制建設,強化服務和救助功能,完善行業治理體系。 |
銀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銀行業資產和負債
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達到131.27萬億元,總負債達到122.63萬億元。2012年為銀行業資產總額增加較快的一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全年新增總資產規模達到19.75萬億元,增幅達17.7%。
2012年,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比重出現了較大的調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正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
其中,國有銀行的總資產占比變化最為明顯。2003年,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在內的四家銀行的總資產占比為54.9%;而2012年末,包括工農中建和交行在內的五家大型銀行的總資產規模達到57.94萬億元,較2003年增加了42.75萬億元。不過,占比依然降低至44.1%。
2012年Q1 | 2012年Q2 | 2012年Q3 | 2012年Q4 | |
總資產 | 1207398 | 1267831 | 1285455 | 1336224 |
比上年同期增長率 | 19.36% | 19.98% | 19.67% | 17.95% |
總負債 | 1130856 | 1188470 | 1202893 | 1249515 |
比上年同期增長率 | 19.08% | 19.66% | 19.51% | 17.79% |
銀行中間業務競爭格局
各家銀行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上,國有銀行整體高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占比都在20%以上,全行業占比在19.47%。
具體內容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國際知名銀行
渣打銀行
美國花旗銀行
匯豐銀行
德意志銀行
恒生銀行
國內主要股份制商業銀行
招商銀行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華夏銀行
民生銀行
光大銀行
中信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
興業銀行
浙商銀行
恒豐銀行
參考資料
- 1. 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