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是指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經登記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主要包括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醫院、衛生院、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醫療機構。
- 詞條目錄
- 2.1 公立醫院改革取得較大進展
- 2.2 醫療機構行業醫改最新進展
醫療機構行業定義與分類
醫療機構行業定義
醫療機構是指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經登記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主要包括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醫院、衛生院、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行業分類
醫療機構的類別共包括十二大類:
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
婦幼保健院;
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街道衛生院;
療養院;
綜合門診部、專科門診部、中醫門診部、中西醫結合門診部、民族醫門診部;
診所、中醫診所、民族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衛生保健所、衛生站;
村衛生室(所);
急救中心、急救站;
臨床檢驗中心;
專科疾病防治院、專科疾病防治所、專科疾病防治站;
護理院、護理站;
其他診療機構。
醫療機構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公立醫院改革取得較大進展
自2009年實施新醫改以來,截至目前,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主要體現在:
從近幾年的居民醫保參保分析中不難看出,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參合率、補償收益人次均保持了逐年增長,201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標志著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醫療保障網。
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實施零差率銷售。目前,正向村衛生室和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延伸。基層基本藥物價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人事、分配、補償和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逐步建立。據調查,改革后財政和醫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的補償比例達到72%,比改革前提高了22個百分點。
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硬件都得到很大改善,基層服務網底功能逐步顯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去醫院”的就醫新秩序正在形成。
國家免費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10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此外,針對特殊疾病、重點人群和特殊地區,國家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惠及近2億群眾。國家支持8000多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有效提升。
在17個國家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超過2000家醫院推進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探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大衛生體制下的管辦分開。2012年以來公立醫院改革最突出的成效在取消藥品加成,目前部分省市已經開始探索在縣市級醫院實施。
衛生資源持續增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顯著提升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衛生總費用持續增長,籌資結構不斷優化,政府和社會衛生費用支出比重不斷上升,而個人衛生費用支出比重持續下降,降低了個人的壓力;二是衛生資源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醫療機構數、衛生人員數以及床位數持續增長。
衛生服務利用狀況顯著改善
主要體現在門診量、住院人數持續增長,床位利用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我國醫院病床使用率達到90.1%。
醫藥費用控制初見成效
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數據,2008年以來我國醫院門診和醫院人均醫藥費用總體上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從增長幅度來看,明顯下降,如下圖所示,2008年我國醫院門診及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增長率均在10%以上,而到2012年分別下降至7.06%和5.25%。其中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增速更低的原因在于2012年公立醫院開始試點取消藥品加成,從而使得住院病人的藥費增幅明顯下降所致。
城鄉衛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比例分別為55%和21%,城鎮顯著高于農村,2012年這一比例分別增至75.28%和98.26%,農村反超城鎮。城鄉居民健康指標差距也在縮小,孕產婦死亡率城鄉之比由2002年的1:2.61縮小為2012年的1:1.15;嬰兒死亡率城鄉差距也從2002年的20.9個千分點下降到2012年7.2個千分點。
醫療機構行業醫改最新進展
2013年以來我國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進展情況如下表所示:
時間 | 進展 |
2013.1.7 | 湘雅二醫院探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模式 |
2013.1.11 | 鎮江市全面啟動醫藥價格綜合改革 |
2013.3.6 | 北京試點組建多個醫療聯合體 |
2013.3.6 | 江西省推進縣級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 |
2013.5.13 | 以建立家庭醫生制度為契機 上海市探索社區首診、分級診療服務模式 |
2013.5.13 | 山東省濟寧市力推鄉鎮衛生院“入托”公立醫院 |
2013.5.13 | 福建省三明市實行公立醫院院長、醫生年薪制改革 |
2013.7.25 |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發布 |
2013.8.6 | 國務院醫改辦啟動第一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自評估工作 |
2013.12.10 | 國務院醫改辦召開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
醫療機構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醫療服務市場迅速擴展。2003-2006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穩步增長,到2006年,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91.81萬個;2006-2008年,我國衛生機構數呈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降至89.15萬個,回到2005年的水平;新醫改方案實施以來,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呈持續增長勢頭,到2011年,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95.44萬個,其中,公立醫院有1.35萬個,民營醫院有8437個;2012年的醫療機構數為95.03萬家。
截至2013年9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6.1萬個。
具體內容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中國醫療機構行業領先機構
北京協和醫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北京天壇醫院
上海瑞金醫院集團
上海仁濟醫療集團
南京市鼓樓醫院集團
上海鑫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西安高新醫院有限公司
華夏醫療集團有限公司
廣州仁愛醫院集團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通策醫療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兒童醫院
博生醫療投資股份有限公司